外語學到一定程度,就會開始對外語與母語的差異產生好奇,也會想探究。當初就是因為如此,所以才會想去唸二技應用外語系,因為這樣就能上到正規的翻譯課程。第一堂中英筆譯課完全是場震撼教育。老師一進教室也沒多做什麼解釋,便要求我們兩人一組分組,接著分發一小片紙條給每一組。紙條上全是殘缺不全的英文句子,而我們要在限定的時間內翻成中文。「沒頭沒腦的,這真是….」正當心裡再這樣嘀咕時,我突然發現這個句子裡“沒·有·動·詞”!這無疑是個天大的發現,於是我就跟搭檔說,英文裡沒有動詞,那我們翻成中文時把動詞加回去就好了。於時我們兩個便自信滿滿地將我們自認“完美”的中文句子寫在白板上。但老師沒這樣輕易放過我們,問了關於中文的動詞是從哪來之類的問題。還能從哪來?還不是從英文的主詞、受詞猜的唄。這位用心良苦的老師兜了那麼大圈子,賣了那麼多關子其實是要告訴我們,翻譯時,尤其是同步口譯時,名詞比動詞重要。
我們從小的英語教育都是強調動詞比名詞重要,因為動詞所表達的除了主、受詞之間的關係之外還有時態。不過這是就“寫作”而言,並不適用於“閱讀理解”。偏偏我們的國家考試都是考閱讀而非寫作,因此應考,尤其是在考閱讀題型時的技巧比較偏向翻譯的“眉角”,也就是說“名詞比動詞重要”。